close
2013-05-27 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:蕭美君
幾乎每個女人,一生中有10~25%的機會,會發生憂鬱症。引發憂鬱症的原因有許多,有時是單一因素,有時是許多原因交互作用而引起,如體質因素、遺傳、個性、環境因素、壓力、身體因素...
本文出自天下雜誌最新出版《一生的健康與自在》,更多內容>>
玉華是個四十三歲的家庭主婦,本來在做會計,但是生孩子後就離職全心照顧家庭,先生現在開了個店面,她有空就在店裡幫忙,日子雖平淡,但是小孩也還算聽話,生活也還滿意。
有一陣子,她就是無緣無故地開始睡不好,心裡很不安,老是覺得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似地;睡眠差,她也不想吃安眠藥,因為怕吃安眠藥會上癮,就一直硬撐著。接下來,先生發現她早上都起不來,這是因為她幾乎都快天亮才睡著;醒來後,精神也很差,沒辦法再幫讀國中的兒子準備便當,更沒力氣幫忙顧店。
剛開始,先生覺得頗不諒解,覺得玉華是自己意志力薄弱,胡思亂想太多,才會這個樣子。每次先生都叫玉華不要亂想,要靠意志力自己站起來,玉華剛開始會回說:「又不是我自己要胡思亂想的,我也不想這樣,可是就是沒辦法啊!」後來,她也漸漸地不再回嘴,話變得更少,整天躺在床上,什麼事都不想做,人也瘦了一大圈。
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兩個月左右,家裡因為沒人照顧,變得亂七八糟的。某天二哥、二嫂來探訪,發現玉華這樣的情況,趕快告訴她的先生說,他們有一個鄰居,也是四十多歲的婦人,情況很像,後來去看精神科,醫生說是憂鬱症,現在好了,根本像變了一個人似地,於是鼓勵先生陪玉華去求醫。
醫師判斷玉華的確得了重度憂鬱症,而且憂鬱症高峰是在女人四十歲左右,要玉華趕快接受抗憂鬱劑的治療。本來先生和她都很排斥吃藥,覺得這是心理問題,應該要找心理醫師解開心結才是。醫師解釋這是體內神經傳導物質變化導致,急性期還是先以藥物治療最好、也最快。
剛開始吃藥,整天昏昏沉沉的,腸胃也不太舒服,很想停藥。醫生解釋每個人適合的抗憂鬱劑不同,要經過嘗試及適應期。玉華服藥兩週後,病情漸漸有起色,也沒有再出現所謂的藥物初期良性副作用。吃滿兩個月藥,家人覺得以前的玉華又回來了,很高興地想和醫師說可不可以不吃藥了。醫師表示要再吃4~6個月的藥,來避免以後復發的機率。玉華想起之前的痛苦,決定乖乖遵照醫囑。
六個月後,玉華已經漸漸停了藥,人也都恢復了。經過這場病,她決定要更愛自己,並且在類似症狀再出現的初期,就要趕快去詢問醫生。
婦女身心醫學,是一門探討女性一生週期性的荷爾蒙變化,與各種身心症、情緒疾患、焦慮症及憂鬱症關聯的學問。女性體質本來就較敏感,要注意一生中容易發生各式身心症的危險時期,分別是:
月經前:如經前症候群、經前不悅症、及各式身心疾病的月經前惡化等,例如經前偏頭痛、癲癇,甚至憂鬱症等,在經前惡化的機會都不低。
生產後:要留意10%的產婦,有發生產後憂鬱症的危險。
前後更年期:過去曾有焦慮、失眠、憂鬱的婦女,此階段容易再復發各式身心不適,宜配合婦產科與精神科或身心科之治療。
多國研究指出,女性憂鬱症約是男性2倍,從台灣1.6倍到德國的3.7倍不等。女生因為有懷孕、生產、月經、及更年期的生物性別差異,再加上社會不同的角色期待壓力或個性心理表現,產生的憂鬱症比例、類別、或症狀,可能和男性會有不小的差異。
幾乎每個女人,一生中有10~25%的機會,會發生憂鬱症。引發憂鬱症的原因有許多,有時是單一因素,有時是許多原因交互作用而引起,如體質因素、遺傳、個性、環境因素、壓力、身體因素(患有某些疾病的人,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比較高,如甲狀腺機能異常、巴金氏症、腦中風的病人),及藥物引起的憂鬱症。
憂鬱症主要有以下的症狀:心情沮喪、不安、易怒、失眠、早醒、晚睡、食欲減退,嚴重者體重在一個月內減少達5%。有強烈倦怠感、容易疲勞、對以前的嗜好或活動失去興趣、有罪惡感、感到活著沒有意義和價值、悲觀、失去自信心、低估自己的能力、猶豫不決、注意力不易集中、精神渙散、思考和動作變緩慢,或坐立不安、靜不下來,有自殺的意念及行為。有持續的生理病痛,如頭痛、消化不良,及慢性疼痛。
在台灣文化中,大多數憂鬱症患者會以身體上的不適來表達及溝通,自己或家屬往往會認為病人患了某種身體上的疾病,好像全身都是病,但是詳細檢查起來,卻又都找不到病,到處求醫服藥,總是沒有結果。這樣的情況常稱為「身體型憂鬱症」或「隱藏型憂鬱症」。
憂鬱症的治療原則是,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,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來減輕症狀,除去不安、失眠等痛苦,並輔助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療,支持患者的自我機能,恢復信心,減除不必要的罪惡感,再由醫師評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心理治療。
抗憂鬱劑是目前憂鬱症治療的主流,相當有效且較快。經由科學的生物研究,發現憂鬱症患者中的神經傳導物質異於常人,服用抗憂鬱劑可使神經傳導物質逐漸恢復正常濃度,而且抗憂鬱劑沒有上癮的危險,但是病患必須配合服用足夠劑量、足夠時間才有效。另外,運動、規律生活及為生活減壓也是治鬱良方。
抗憂鬱劑也可用於治療厭食症、強迫症、恐慌症、疼痛疾患、衝動控制疾患、難治型失眠、社交畏懼症等。要依醫師處方,服用足夠治療劑量,2~3星期後會逐漸改善,連續治療4~6週,情緒會漸恢復正常。
一次憂鬱症發作,若不治療,會持續6~13個月;故憂鬱改善後,醫師會建議再服藥物及門診追蹤一段時間,預防再發,之後再逐漸減量或停藥。
一般療程約是6~8個月,其實國外有些研究建議吃一到一年半更佳,更能減少憂鬱症復發及殘餘症狀(如慢性焦慮及失眠等)的危險。但是兩年半內重鬱再度發作或症狀太嚴重,醫生會建議較長一段時間維持使用,以免反覆再發。而恐慌症、強迫症、或厭食、暴食症,所引發之憂鬱症,可能要吃較高劑量、較久時間的抗憂鬱劑要和醫生耐心的配合治療。
這些藥物,在醫生指示下,對肝腎無長期副作用,抗憂鬱劑本身也無上癮危險,不必擔心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