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時健康 索瑾瑜/台北報導
會議結束後,因為被老闆訓斥了一頓,心情甚差的你,回到座位立刻從抽屜胡亂抓了一包包糖果餅乾,撕開包裝就猛往嘴裡塞。這樣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識?相信每個人都有在情緒低點時,企盼食物能帶給你些許慰藉的渴望。不過,你知道哪些食物具有正向安慰的效果?哪些只會讓你越吃越焦慮呢?
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張家銘醫師表示,食物可以輔助維持情緒的平衡,不過通常人們並不是以吃來改善情緒,而是用吃做為發洩的途徑。這樣反而會造成長期性的後果,如肥胖、情緒不穩等不良影響,對於情緒問題已達疾病程度的人來說,不僅無助益,更容易伴隨飲食障礙。
飲食過少或過量,都可能是疾病的徵兆,像厭食症與暴食症,兩者共同特徵是對身材和體重的過度在乎與錯誤的認知。「厭食症」是指患者強烈害怕體重增加,於是採取各種方式減重,即使已經非常瘦了仍拚命節食,甚至透過極端手段,如催吐、使用瀉藥與超量運動等,達到讓自己更瘦的目的,程度嚴重則會導致胃腸功能衰竭、心臟和腎臟功能受損,最後有可能會死亡;暴食症的病患則比厭食症多,病患內在的心理也是害怕肥胖,因此常會反覆暴食和催吐,不斷地惡性循環,心理上也陷入懊悔、自責、罪惡的情緒困擾中。
現代社會步調快又緊湊,升學、工作、家庭、人際關係,種種壓力和外在刺激無所不在,因為生活忙碌的關係,最唾手可得的舒壓方式應該就是吃吃喝喝了,吃東西固然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,但前題是吃對食物才會有所幫助。
研究指出,能使心情快樂的元素是血液中的血清素,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,細胞間相互通信的化學分子。當血清素減少時,會出現鬱悶、悲觀等現象;而增加其分泌時,則有鎮定情緒、緩和焦慮的作用,因此又被稱為腦中的幸福分子。
食物中並無血清素,但卻有促進血清素分泌的成份。能增加血清素的食物通常含有較多色胺酸,色胺酸是天然胺基酸的一種,同時也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。這類食物富含油脂的魚、牛奶、複合性的碳水化合物(如全麥麵包、蘇打餅乾等)、菠菜、香蕉等。旅日巨星歐陽菲菲更是香蕉的愛好者,一天要吃2根,她表示這樣能保持活力。
食物當然不能全然幫你解決重大壓力,也不該因為某一科學發現而狂吃某種食物。平時均衡飲食,才能為身心靈保持一定的活力。正確且適時的保養情緒,才能使身心更健康。張家銘醫師說,學習如何管理情緒才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。正確的應對方式會幫助你正視問題,而不是靠食物將問題隱藏起來。當你試過所有方法,都不能有效處理負面情緒時,就應該尋求醫師的專業治療。
中時健康:http://health.chinatimes.com/contents.aspx?cid=1,14&id=10550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