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 前幾天,我在Twitter(一種微網誌服務,很像無名小站的「嘀咕」)上提到,看診時常會發現潛伏十幾年的憂鬱症媽媽初次被帶來治療。沒想到眾「推友」(Twitter之友)紛紛發問說,到底要怎麼把媽媽帶去看精神科?他們努力很久都沒有成功。也有推友說,男生更不願敞開心胸,要帶爸爸看精神科更不容易。這時才知道,原來許多網友都有同樣的困擾,想為長期承受家庭壓力的媽媽找紓解的管道。

   

我只好誠實回答,患者是先生或小孩帶來的,我不知道他們用什麼方法。但跟許多位憂鬱症媽媽談過後,加上網友的反應,漸漸感覺到,這或許真是普遍的社會現象。以「憂鬱症媽媽」來稱呼這些患者,恐怕會有些讀者批評說,精神科醫師又在將各種社會問題醫療化了,將每個人冠上病名順便賣藥。的確,這些患者最需要的是抒發的管道與專業的諮詢,其他社會功能都還很好,可以扮演好媳婦、婆婆、媽媽與職業婦女的角色。
 

    不過,當開始談話時,她們傾洩而出的淚水,又清楚說明積壓已久的壓力與鬱悶。她們覺得自己就應該要吞忍,為了小孩、家庭、雖然常不解風情但還算顧家也努力工作的老公,這一忍就是十幾二十年。很可能十幾年間,她們睡眠不佳、腰痠背痛、頭皮緊繃、常惡心反胃,到許多一般科診所拿安眠藥、止痛藥、肌肉鬆弛劑也治不好,做過各種內科檢查毫無所獲。直到精神科醫師一句:「妳這是自律神經失調啦」,她們才恍然大悟,終於能將一切連貫起來。

    會積壓這麼久的情緒,多數是因為沒有訴說的對象。家醜不能外揚,先生的角色也很為難。有些則帶著自責,因為懷念起過去的戀人、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現在的伴侶,卻又虧欠他的好。不擅於書寫的媽媽們連匿名寫部落格抒發心情的管道也不熟悉,只好常常在夜裡驚醒,想起往事就暗自哭泣......這常常是她們的陰暗心情被發現的主要原因。

    要如何帶憂鬱症媽媽來看診?許多家屬提起,因為發現社區裡有精神科診所,就順理成章帶從未看過精神科的媽媽過來。如果要帶到大醫院排隊、人擠人,就很容易遭受拒絕。所以,這一波精神科醫師的開業潮,對國人的心理健康應該會有許多幫助吧。

    要踏入精神科看診,多數人會有許多猶豫。如果走幾步路就能找到傾聽自己故事的對象,她們就比較能鼓起勇氣走進診間,抽取衛生紙準備大哭一場。  

(本文摘自聯合報2008.11.23,文/陳豐偉 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lin61811 的頭像
    clin61811

    clin閃亮人生

    clin618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